工程地質(zhì)

中國地溫梯度的分布特征(一)

     地溫梯度是指在恒溫帶以下每增加100米深地溫的變化情況。在以前國內外發(fā)表的許多文獻及教科書(shū)中,常把在恒溫帶以下每加深100米增溫3°C做為全球平均地溫梯度;實(shí)際上,通過(guò)大量的鉆井測溫研究表明,全部平均地溫梯度小于3°C/100米。中國所進(jìn)行的研究證明絕大部分地區的地溫梯度也都在3°C/100米以下。
 
  在中國地溫研究中發(fā)現,各地區地溫梯度的變化很大。它主要取決干區域地質(zhì)構造、地殼深部結構、巖漿作用及構造活動(dòng)性;而地形及氣候對恒溫帶的溫度和深度則有直接的影響,其中氣溫又與緯度有關(guān),一般低緯度帶恒溫帶較淺,溫度亦偏高;反之,高緯度帶則較深,溫度則偏低。氣溫隨地形有垂直分異的特點(diǎn),所以其影響的深度和溫度也有深淺和高低之分。
 
  如前所述,中國境內的恒溫帶深度取20-30m,恒溫帶的溫度取高于年平均氣溫2-6℃,或考慮地下水的溫度或巖溶洞穴中的氣溫,做為恒溫帶以下計算地溫梯度的依據。由于計算鉆孔的深度多在I000-2000m,其所產(chǎn)生的誤差將可以忽略不計。通過(guò)計算獲得了中國各地區的地溫梯度,并據編制了地溫梯度分布圖。通過(guò)地溫梯度的分布和隨深度的變化,可以探討區域地質(zhì)構造的話(huà)動(dòng)性及影響地溫分布的各種因素。
 
  中國地溫梯度在各地區是不同的。地溫梯度的分布具有東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總趨勢,這與地溫分布的規律是一致的。
 
  中國東部的地溫梯度多在3.0-4.0°C1OOm。其中以東北松遼盆地韻地溫梯度為最高,一般在3.5-4.0°C/lOOm之間,最高可在6.O°C/lOOm以上。如把盆地邊緣低梯度包括在內,其平均地溫梯度尚可達3.4°C/lOOm,地溫梯度等值線(xiàn)的延伸方向以北北東和北東東為主,局部有北西方向的分支,使其呈北北東一南南西的不對稱(chēng)的環(huán)狀分布;高地溫梯度分布于環(huán)的中部,在召東一大安及杜爾伯特之間的地帶;松遼盆地邊緣的地溫梯度為2 . 5—3.O℃/100米。  ,華北盆地的地溫梯度,-般在3.2-3.5 °C/lOOm間,最高可達7.O°C/l0Om以上,多呈北北東方向條帶狀低、高、低分布;地溫梯度在4.O°C/lOOm以上的分布區,多在基底隆起頂部靠近邊界斷裂的-側,這里是華北盆地開(kāi)發(fā)利甩中、低溫地熱資源的主要地區。東南沿海地區的浙、閩、粵等省區,地溫梯度多在2.5-3.5°C/lOOm間,尤其在沿海地區的溫州、大浦、廣州一線(xiàn)以東地區,多為3.O°C/lOOm以上的地溫梯度分布區,其中一些地熱異常區的地溫梯度可達6.0-7.O°C/lOOm;此帶中的雷州半島及北部灣、鶯歌海等海域的地溫梯度均可達3 .3°C米左右。地溫梯度等值線(xiàn)的延伸方向為北東及北北東并與海岸線(xiàn)方向一致。鄱陽(yáng)、洞庭(包括漢江)、南陽(yáng)、三水及白色等中小型盆地的地溫梯度均偏高,一般都在3.0°C/100米左右,最高達4.0°C/100米以上。綜上所述,中國東部高地溫梯度異常區多分布于松遼盆地、華北盆地及東南沿海地區。
 
  這些異常區的地溫梯度,多在4.0-5. O°C/lOOm,最高可達7.0-8.O°C/ lOOm,其分布多呈條帶狀,北東向延伸同地溫分布規律一致。低地溫梯度分布于大興安呤、太行山、巫山、武夷山、武陵山、雪峰山及大瑤山等山區,此區內除受構造控制熱水對流形成的局部高地溫梯度外,地溫梯度一般低于2.O°C/l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