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勘查

地熱資源勘探的基本現狀

  豐富的地熱資源儲量為我國加快地熱勘探提供了基礎。在“九五”期間,利用遙感技術(shù)、地熱地質(zhì)、地球物理、地球化學(xué)、同位素地質(zhì)、鉆探工程以及諸多試驗分析等手段,初步查明了我國地熱資源可采儲量相當于4.626 5×1011T標準煤,其中僅新生代盆地可采地熱面積就有6.02×105km2,相當于1.871 6×1011T標準煤,另外發(fā)現裂隙型地熱資源中高溫水熱系統187個(gè),估算發(fā)電潛力6.744×106kw[1]。
 
  隨著(zhù)石油、天然氣資源開(kāi)采技術(shù)、理論的逐步完善,對地熱資源的認識亦不斷深化。地熱儲藏類(lèi)型—地熱田已發(fā)現有構造、地層超覆和火山巖體等多種成因,熱儲層類(lèi)型除了較為常見(jiàn)的新生界第三系砂礫巖和火山巖可作為有效熱儲層外,還有奧陶系灰巖和基巖風(fēng)化殼亦可作為有效熱儲層。
 
  我國幅員遼闊、地熱資源比較豐富,按其地理位置可劃為若干個(gè)區帶。在西南部新生代以來(lái)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后形成的、如今仍在隆升的青藏高原上,有藏滇地熱帶、川滇地熱帶;在東部郯廬等大型錯綜復雜的斷裂帶上,有郯廬斷裂地熱帶和祁呂弧形地熱帶。在東南沿海大面積與地下巖漿活動(dòng)有關(guān)的花崗巖侵入體分布區內,有東南沿海地熱帶和臺灣地熱帶[2]。此外還有眾多深源沉積盆地和封閉構造等熱源區,如三北地區若干沉積盆地熱異常地區。另尚有近期火山活動(dòng)區帶等。
 
  按溫度分布,高溫(>150℃)地熱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四川臺灣等地。中溫(150℃~90℃)地熱和低溫(90℃~20℃)地熱資源分布更廣,遍及三北、華東、華南及西南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