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分布規律

遼寧省地熱資源分布規律

遼寧省地熱資源分布規律-地熱開(kāi)發(fā)利用-地大熱能
  1 遼寧省地形地貌特征
  遼寧省地形概貌大體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大致為自北向南,自東西兩側向中部?jì)A斜,山地丘陵分列東西兩向,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馬蹄形向渤海傾斜。遼東、遼西兩側為平均海拔800米和5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為平均海拔200米的遼河平原;遼西渤海沿岸為狹長(cháng)的海濱平原,稱(chēng)“遼西走廊”。
 
  境內山脈分列東西兩側,東部山脈是長(cháng)白山支脈哈達嶺和龍崗山的延續部分,由南北兩列平行山地組成,海拔在500—800米左右,最高山峰海拔1300米以上,為省內最高點(diǎn)。主要山脈有清原摩離紅山,本溪摩天嶺、龍崗山,桓仁老禿子山、花脖子山,寬甸四方頂子山、鳳城鳳凰山,鞍山千朵蓮花山和旅順老鐵山等。其中,老禿頂子山(1325米)、花脖子山(1336米)。西部山脈是由內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過(guò)渡構成的,海拔在300-1000米之間,主要有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和醫巫閭山等。
 
  遼寧省有海洋島嶼266個(gè),面積191.5平方公里,占全國海洋島嶼總面積的0.24%,占全國總面積的0.13%,島岸線(xiàn)全長(cháng)627.6公里,占全國島岸線(xiàn)長(cháng)的5%。主要島嶼有外長(cháng)山列島、里長(cháng)山列島、石城列島、大鹿島、菊花島、長(cháng)興島等。
 
  2 遼寧地質(zhì)構造概況
  遼寧省位于中朝準地臺北部,遭受多次構造運動(dòng)。由于兩大構造域的交接、復合,故區域構造較復雜,主要為東西向和北東向的斷裂帶及北西向的斷裂帶,在遼西造成隆起拗陷相間的格局。其中東西向斷裂系統多為超巖石圈、巖石圈或殼斷裂,具有壓—壓扭性特征,以及延伸遠、切割深、構造帶寬度大等特點(diǎn),為遼寧省主要構造之一。新生代以來(lái),構造運動(dòng)以垂直運動(dòng)為主,受早期北東—北北東向邊緣斷裂的影響,遼東和遼西分別為正向垂直運動(dòng)的隆起區,遼河平原則為負向垂直運動(dòng)的拗陷區。
 
  遼寧地熱資源分布廣泛,資源豐富。目前全省已發(fā)現地熱田79處,開(kāi)發(fā)利用40多處,初步探明的地熱資源量居全國第八位,位居東北三省之首。根據目前的調查結果,遼寧地熱田在全省14個(gè)市均有分布。其中水溫20~40℃的42處,40~60℃的23處,60~90℃的11處,大于90℃的3處。其中,以熱泉形式直接出露地表或地表存在明顯地溫異常的對流型地熱田47處,分布于遼東和遼西山區;賦存于沉積盆地中的傳導型地熱田(井)32處,主要分布于下遼河平原、沈北、錦州、阜新、朝陽(yáng)、大連和本溪等地。
 
  3.1 遼寧省地熱資源成礦類(lèi)型
  遼寧省處于瀕太平洋構造帶,地熱資源成礦條件具有如下特點(diǎn):對流型地熱田多沿深大斷裂帶分布,深大斷裂為熱能向上運移的通道,平面上形成溫泉相對集中發(fā)育的地熱成礦帶,熱儲層主要受次級構造控制,一般與火山、巖漿活動(dòng)有關(guān),地表有明顯地溫異常和水化學(xué)異常,常伴生有次生熱水,埋藏較淺,地熱田面積較小。傳導型地熱成礦區分布于古生代盆地、中新生代盆地內,以盆地為單元構成地熱成礦區,熱儲層一般埋藏較深。該類(lèi)型成礦區地熱田規模較大,無(wú)明顯熱顯示,熱儲層主要埋藏于盆地深部。
 
  根據遼寧地熱田(井)的分布特征、地熱地質(zhì)條件及成礦特征,可將遼寧地熱成礦區帶劃分為斷裂對流型地熱田地熱成礦帶和盆地熱傳導型地熱成礦區兩大類(lèi)。
 
  斷裂對流型地熱成礦帶全省共分布有7處,其中遼東南地區5處,遼西地區2處,分別為:赤峰—開(kāi)原斷裂地熱成礦帶、綏中凸起斷裂帶地熱成礦帶、寒嶺—偏嶺巖石圈斷裂地熱成礦帶、新賓聶爾庫—雅河斷裂地熱成礦帶、莊河—桓仁斷裂地熱成礦帶、金州斷裂地熱成礦帶和鴨綠江斷裂地熱成礦帶。成礦區走向以北東向為主,少量近北西向,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控制。北東向成礦區分布范圍較大,溫泉出露點(diǎn)也較多,有43處對流型地熱田出露于北東向成礦區;而北西向成礦區規模較小,出露溫泉點(diǎn)也較少,僅有4處對流型地熱田。斷暴爾寸流型地熱田熱儲巖性大部分為燕山期花崗巖類(lèi)及太古弋昆合花崗巖,熱儲分布一般呈帶狀,水溫、水量變化較大。
 
  盆地熱傳導型地熱成礦區全省共分布11個(gè),其中遼東地區2處,遼西北地區及下遼河平原地區9處,分別為:凌源三十家子白堊紀盆地地熱成礦區、喀左—四官營(yíng)子-朝陽(yáng)白堊紀盆地地熱成礦區、金嶺寺—羊山侏羅紀盆地地熱成礦區、阜新—義縣—錦州白堊紀盆地地熱成礦區、彰武—黑山中生代盆地地熱成礦區、康平—鐵嶺中生代盆地地熱成礦區、沈北—凡河盆地地熱成礦區、大民屯新生代盆地地熱成礦區、下遼河新生代盆地地熱成礦區、莊河白堊紀盆地地熱成礦區、大連市區元古代盆地地熱成礦區。盆地熱傳導型地熱成礦區總面積3.37萬(wàn)平方千米,占省域面積的五分之一還多。規模較大的沉積盆地有利于地熱水資源的形成。盆地沉積層厚度大,其中既有由粗碎屑物質(zhì)組成的高孔隙、高滲透性的儲集層(熱儲層),又有由細粒物質(zhì)組成的隔熱、隔水層,起著(zhù)積熱保溫的作用(盞擺)。規模較大的沉積盆地又是區域水的匯集區,具有利于熱水集存的水動(dòng)力環(huán)境,使進(jìn)入盆地的地下水流,可完全吸收巖層的熱量而增溫,在盆地的地下水徑流滯緩帶,成為地熱水賦存的理想環(huán)境,也是開(kāi)發(fā)利用地熱水資源的有利地段。
遼寧省地熱資源分布規律-地熱開(kāi)發(fā)利用-地大熱能
  圖1  遼寧省地熱分布點(diǎn)
 
  1-地熱分區;2-地熱點(diǎn);3-斷層
遼寧省地熱資源分布規律-地熱開(kāi)發(fā)利用-地大熱能
  表1  遼寧省地熱資源統計表